赵月斌,1972年生于山东滕县。文学评论家、作家,文学创作二级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1994年大学毕业后,曾在学校、政府机关供职。2001年,调至枣庄市文联,任编辑、专业作家。2010年,调至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,任所长助理。1987年首次发表作品,迄今发表出版文学评论、小说、诗歌、随笔200余万字。文学评论集《迎向诗意的逆光》入选“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·2011年卷”,文学评论《置身于苦难中的黑色英雄:莫言论》获山东省第2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。
赵月斌作为评论家进入人们的视野,与一篇万字长文有关。《承受与挣扎——试论余华小说》写于1999年,当时只是作为练笔。始料不及的是,这一旧文在2003年掀起一场轩然大波,并在网上引发了一场时日持久的混战,进而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,引起多位著名作家、评论家的关注和介入。这篇被意外激活的论文和他的几篇论战檄文,让文学评论界见识了一匹卓尔不群的黑马。
其实,赵月斌写评论并非偶然兴起。10多年前,青年评论家胡河清坠楼自杀,使他深受震撼,撰写了第一篇论文《逍遥与沉迷——胡河清论》。此文不仅对胡河清之死给予了理性的思考,更对人类存在发出的痛声追问。正因此,赵月斌的评论与学院派评论迥然不同,他的评论既有真挚的情感投入,又有深刻鲜明的个人见地,语言舒展自然,用笔犀利老道,具有才情飞扬、灵气毕现的诗性特征。
2005年,赵月斌被山东省作家协会推荐到鲁迅RAYBET雷竞技第5届全国中青年作家(文学理论评论家)高级研讨班学习,让他放宽了眼界,建立了自信。经过多年的积累、历练,赵月斌的评论之路愈加宽广,先后推出《山东青年作家论》、《伪现实主义批判》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评论作品,充分体现了一个评论家的责任与良知、气魄与胆识。其间,部分评论作品被《余华研究资料》、《山东青年作家论》等选本、文集转载,《文学自由谈》、《艺术广角》等刊物曾以封面人物、个人专题等形式对其予以重点推介。
2011年4月,赵月斌的文学评论集《迎向诗意的逆光》入选“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·2011年卷”,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。该丛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组织评选,入选者为全国文学界有一定影响,势头好、潜力大的青年作家。《迎向诗意的逆光》不仅是历年来该套丛书中为数不多的评论集之一,而且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文学评论著作。鲁迅RAYBET雷竞技在对《迎向诗意的逆光》的推荐意见中强调:“他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,带有切实的亲身体验和鲜活的审美质感。”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称:“他具有双重身份:写家兼评家。是作家式的批评家,有创作的经验做底子,有艺术的直觉做导引,有充沛的激情做渲染,有灵魂的文字做翅膀。”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:“赵月斌的评论有宏观性、质疑性。观点犀利,锋芒毕现,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见解。”朱向前说:“他敢于批评,并且不惧名家、大家,而且言之凿凿,自成一家。”并指出:“这也是当下批评界的一种稀缺品质。”可以说,这部书既是赵月斌评论创作的一次总结,更是文学界对他的一种肯定。
2011年10月,赵月斌的文学评论《置身于苦难中的黑色英雄:莫言论》荣获山东省第2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,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攀上了一定的高度,也标明了一个新的起点,激励他向着更高的境界继续努力。
其实,对赵月斌来说,成为评论家多少有点儿偶然,如果让他选择,或许更喜欢做一名小说家。说起来,他的第一篇小说的正式发表也颇费了一番周折。当他自信地拿出那篇名为《追念一九□九》的作品时,却有人说它不像小说,还有人说它不真实⋯⋯多次碰壁之后,终被以先锋著称的《山花》接纳,并以头题推出。此后,《山花》、《鸭绿江》、《朔方》等期刊接连推出了他的《硬币项链》、《在深夜裸行》、《哑巴歌手》等一系列作品。《青年作家》、《福建文学》等期刊还编发了他的专集,进行重点推介。正是凭借这些“不像小说的小说”、“不真实的故事”,赵月斌的小说写作也越来越有感觉。
这种感觉来自想象的恣意纵横。他的小说立足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和拷问,不仅追求内涵的凝重深邃,在形式上也勇于进行大胆的试验和探索。这里必须提及的是写于1999年的长篇小说《沉疴》,它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原创意识。这部小说分几个层次分别写成,就像“套版印刷”,其中既有日记、注释,又有原生态的现场录音,使文本具备了一种自足的形式感。这是赵月斌少有的离现实最近的小说,同时也是文体意识最浓的小说。
正是这种自觉的文体意识,正是借助对文体的思考和探寻,才使赵月斌在以后的写作中,从最初的形式探索转向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。最近,他7易其稿,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《后半夜的月偏食》。对这篇近作,他不无得意地称它是自己最为用心、用力,也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。因为它来自作者心灵深处,与身家性命血肉相融。该小说运用反讽、夸张、象征等手法,现实、历史、神话、梦境交汇错落,充分展示了赵月斌作为小说家的创作实力。
赵月斌不单是一位出色的写家,还是一名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。如果单看从业时间,编辑才是他的老本行。10多年前,他在一家内部期刊任职,即表现出令人称道的编辑才能。及至后来担任《时代文学》杂志的特邀编辑,更可看出他不仅敬业、专业,而且有所用心,有所发明。
近几年,赵月斌主持《时代文学》“鲁军新势力(文坛新势力)”专栏。他以团结、关注青年作家为己任,充分发挥在文学评论方面的优势,通过认真、坦诚的交流、评点,与青年作家、文学爱好者建立了密切联系。借助这个平台,他发现和推介了一大批新锐作家,同时,也带动大家认识山东文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,为山东的文学创作开辟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。这个栏目得到了众多读者、作家的肯定和赞扬,并在中国知网、中国期刊网拥有可观的点击、下载量,成为《时代文学》的一个名牌栏目。李敬泽、张陵等著名评论家认为:“像赵月斌这样立足本土,以极大热情和精力为本省文学新人撰写评论,推波助澜的定位与姿态甚为难得,值得鼓励⋯⋯”
到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后,赵月斌还兼做省作协会刊《山东作家》和省作协官方网站“山东作家网”的编辑工作。因为会刊和网站是联系全省3000多作协会员的桥梁,他深知承担着重要使命,编好会刊,办好网站,就是为山东文学留下一份精神档案,就是为山东作家筑起一块心灵的高地。因此,赵月斌真诚倾听作家呼声,反映作家要求,配合有关领导完成会刊、网站的改版、升级,努力做好策划、组稿,尽可能为作家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学信息,从而充分发挥作协的导向作用。
尽管尝试过多种言说方式,有多种文体的写作经验,但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名诗人。和许多作家一样,赵月斌是从写诗开始走上文学之路的。当他后来从事文学评论和小说创作的时候,那种审美的诗意并没有离他而去,而是以更隐秘的形式蕴涵于他的文字之中。不仅如此,生活中的赵月斌也像一位不肆张扬的诗人,既带着书卷气,又内敛而纯粹。他率真、沉静,像一块浸在清水里的石头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长出翅膀,飞到空中。他把所有的个人体验都化成了体恤的文字,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写出宁静和高远。
熟悉他的朋友常称他“性情中人”,他却自称“普通读者”。他说:“作为一名文学中人,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具体事务,不管是写作还是做编辑,其最高境界或许都该定位于‘普通读者’。这样的读者未曾受到各种文学偏见的污染,他写小说、做评论、选稿、编稿,靠的不是某些微妙高论和鸿博教条,而是凭借兴趣、常识,甚或只是一种本能。具备‘普通读者’的心态,才可能具有纯净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,才可能拿出自己的判断、自己的思考、自己的见解,才可能‘乘物以游心’,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’。”
大概正因具备了这种心态,才让赵月斌有了一颗赤子之心,让他的文学之旅更添了几多魅力。英国作家伍尔芙说过,写作者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。那么,赵月斌就是一位拥有自己房间的“普通读者”。
主要成果:
入选“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·2011年卷”:《迎向诗意的逆光》(2011)
泰山文艺奖文学评论奖:《置身于苦难中的黑色英雄:莫言论》(2011)